之前在葆光居裡有寫過一篇文章叫做《知難行易 v.s. 知易行難》。現在回頭一看,發現「知易行難」的關鍵,是在於被知的那個知(知識),對我們來說,多半只是停留在被知的階段,但只要是「被知」的,都只是於自己之外的「知識」,而並非是在自己的身上或心裡找到與其相應的,原本就是屬於自己的那個部分。
前兩個週末跑去6號路上的溫哥華法鼓山道場,體驗一下佛法內容的讀書會。目前在那裡的星期六讀書會,是聽一位法師曾在溫哥華道場講經的錄音。
上週我在錄音裡面,聽到法師提到「無知」,當時突然覺察到,真正的無知,並非是對於身外知識的無知,而是對於自己的無知:那些自己內心裡的渴望、意圖、情緒情感的來由、甚至是自己與之共存的各種信念…種種屬於真實自己的心理面貌,且不說所知不多,甚至害怕(表現在情緒上的,有可能甚至是拒絕或忽視)往裡面看。
許多人常期盼自己能夠在心靈上有所「成長」,或以某些宗教的角度換另一些類似說法:「解脫」或「得到救贖」;因著這樣對自己的期許,我們或許就開始積極地找尋解答或出路。在找尋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開始新接觸並學會了一些以往不曾有過的視野與方法。
在普遍信仰「知識就是力量」的今日文化裡,許多人對「知」非常熱衷,常因為新獲得一些「了悟」或「新知」而欣喜無比,因著這彷彿因習得知識而加身的力量,進而更加孜孜不倦地窮其餘生在新知識、新了悟的追求。
追尋那些一次又一次新得到的知識或了悟,如果你的「知」永遠都不是「行」,那到底是怎麼回事?
殷殷求知是為了一再地讓知識加身的間接力量感來填補自己的無力感?
還是因為比別人更聰明、博學的榮耀?
還是你認為一定要「知」得夠多,才可能有能力「行」?
上面的問題(不斷追求新的知識或了悟,於你而言到底是為了什麼?),從來都沒想過?
為什麼沒想過,是排斥去想還是從不曾試圖看向自己的內心?
如果你曾隱約想過但排斥深入去了解自己內心的這個部分,有可能是什麼造成那排斥呢?
真正紮實的成長,不在於用外在的知識來裝飾或武裝表面的自我意識,而那些看起來的確是那麼「真知灼見」的外在知識,一直都是如「水中月影」般的在外表徵;你之所以認得出它們來,是因為在你內的心靈較深處,原本就有著相對應的部分。
你認出在外的表徵之後,可曾認出在你心內較深的地方,那個使你能於表面意識層面「了悟」到精湛知識的心靈特質,然後讓那以「知識」的表徵形之於外的心靈特質源頭,從此直接地流露於你的表面自我意識之中,使在表面自我意識的運作模式裡,開始「就是」那知識的內容?
知與行之間從來都不遠,是否合一,僅在於轉念之間。
稍早在黃鼎殷先生的facebook page裡的一篇《賽斯,一個所謂的高靈說:你能創造你的實相。對嗎?》,留了一個回應,與葆光居中的此篇文章內容相呼應,我貼在下面:
讚讚
“真正的無知,並非是對於身外知識的無知,而是對於自己的無知" so great!!!
i hv watched ‘star trek’ today, and chat with a friend deeply… and i found i cant communicate with him… i felt upset and sorry…
but now, i think after he read this article, he may get some ideas why i was so emotion during our conversations.
if the 「知」永遠都不是「行」, then body and mind will lose connection, therefore, life experience will totally different from「知識」.
if the 「知」only stay in “mind" and never reach the “heart / inner self", energy wont pass though the physical heart too…
讚讚
my dear,
just trust your instinct and individual pace of people around you, unlocking is only matter of sudden turning of mindset, it is never far away when people always strongly feel your love to them.
and as i know you are already doing so, but i want to point these out for your beloved soul mates around you.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