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從心理學、西方哲學、佛學以及「賽斯資料」,來重新解讀老子的道德經。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所有的「觀察者」的觀點,都無可避免地落入了相對的位置,而凡是相對的,總無法在各觀察者的各抒巳見之下,以獲致絕對而唯一、且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相(西方哲學稱它為「絕對真理」”Absolute Truth”)。所有能夠觀察的主體,如你、如我、如他,都是透過眼、耳、鼻、舌、身來感知客體(物質或心靈型態)的訊號,再以意識作用轉化為心念的觀查者,不折不扣、如假包換。
我所篤信的(若要硬稱它為信仰的話),即是那個離開所有相對的絕對真理,然而,在那絕對真理之內的各式存有的真正(絕對)面目,卻非是能以我們習知的感知方式得見其原貌;但奇妙的是,所有一切的存有,無論是可以用物質感官探知的「實存」或無法用物質感官探知的「虛存」,都盡在絕對真理的包含之中。佛家稱它為「真如」,道家稱它為「道」,我習慣依賽斯而稱它為「一切萬有」。